原標題:掘金新三板之恒均科技:粉末冶金起家,開拓鋰電池鎳帶新業務
安徽恒均粉末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于粉末冶金工藝研發,粉末冶金制品、汽車零部件、摩托車零部件、家用電器零部件、電動工具零部件、鎳帶、金屬五金沖壓件、有色金屬附件、金屬復合材料的生產與銷售,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或技術
進出口除外),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新能源汽車)、家電、電動工具電池連接線、高壓觸頭、機器人、高精密裝備零部件等,是一家集研發、生產與銷售于一體的民營科技型股份制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最開始的主業是粉末冶金,現在新開拓了鎳帶產品,營收已經超過粉末冶金板塊。
粉末冶金是冶金和材料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以制造金屬粉末和以金屬粉末(包括混入少量非金屬粉末)為原料,用成形燒結法制造材料與制品的行業。粉末冶金具有材料損耗低、產品純度高、產品性能穩定、容易規模化生產等優點。粉末冶金可通過較少切割工藝直接制成多孔、致密或全致密材料,能夠生產難以用其他方法制造的零部件,如鎢鉬硬質合金、含油軸承、過濾器和多種磁性材料等,還能夠生產替代鑄件和鍛件的零部件,如汽車離合器片、凸輪軸等。相比于傳統熔鑄技術,粉末冶金工藝在材料利用率、能源消耗量、生產產品形狀復雜性等方面更具優勢,被公認為綠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交通、機械、電子等領域。
粉末冶金零件的應用很廣泛,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難以用其他方法制造的部件,如鎢、鉬或鎢硬質合金。此外,含油軸承,過濾器和許多類型的硬和軟磁元件都是采用粉末冶金技術生產。第二類是能為鑄件和鍛件提供一種經濟高效的替代方案,如汽車離合器片、連桿、凸輪軸、行星齒輪載體等。
根據工藝方法不同,粉末冶金工藝可分為傳統法(PM)、等靜壓(IP)、金屬注射成型(MIM)、金屬添加劑制造(MAM);
根據制品不同,粉末冶金工藝可分為鐵基結構件、銅基結構件、難熔金屬材料、硬質合金、摩擦材料、減摩。
公司主要是采用傳統法(PM)的鐵基結構件。
中國機協粉末冶金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按銷售收入計算,中國粉末冶金行業市場規模從 2014 年的 125.0 億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143.2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3.5%(見圖 2-3),呈現出穩定增長趨勢。未來五年,隨著粉末冶金零部件在新興領域的運用,如 5G 通訊、新能源等,中國粉末冶金行業市場規模有望保持 5.0%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穩定增長,并于 2023 年達到 182.8 億元。
中國機協粉末冶金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在粉末冶金零部件產量的組成中,運輸機械(汽車、摩托車)占比為 59%,電工機械(家電、電動工具)占比為 25%、工業機械(農機)占比為 2%,其他(工程機械、其他)占比為 14%。
汽車行業是粉末冶金零部件最主要應用領域。2017 年我國粉末冶金市場汽車應用占比僅為 60%,而在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占比高達 80%~90%。我國粉末冶金汽車零件占比遠低于發達國家,占比提升潛力大。北美粉末冶金零件單車用量可達 18.6Kg,日本為 8.0Kg,歐洲為 7.2Kg,而中國僅為 4.5Kg。在單車用量方面,中國提升空間大。
目前公司所產粉末冶金制品 90%以上都用于汽車零件,只有不到 10%的粉末冶金制品應用于電動工具、家用電器等領域。
公司生產的汽車零部件有:張緊輪零件、轉向系統零件、水泵、機油泵零件、發動機導管、座圈零件、真空泵、變量泵零件等。
這塊業務的客戶有奇瑞汽車、江淮汽車、比亞迪、眾泰汽車工業及康明斯發動機、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家電企業等。
全球市場方面,2016 年 GKN 公司粉末冶金銷售收入為 10.3 億英鎊(折合美元 15.39 億美元),約占 17%左右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后的為日本住友,2016 年銷售收入為 762 億日元(約 6.81 億美元),約占 8%左右的市場份額。
技術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大部分粉末冶金上產企業規模小,自主開發能力差,技術力量薄弱。我國粉末冶金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零部件市場,利潤薄弱,而高端產品比如:VVT、VCT、行星齒輪等則僅有少數企業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
汽車行業、航空航天行業屬于高端的市場,產品附加值很高;目前,我國國內粉末冶金企業主要生產家電、消費電子行業的粉末冶金產品。家電行業的粉末冶金產品主要有冰箱、空調使用的壓縮機,洗衣機、電風扇中使用的多孔自潤滑軸承,空調、吸塵器中的齒輪與磁體等;消費電子領域,眾多手機品牌的金屬外殼、音量按鍵、墊腳、SIM 卡托等零部件均為粉末冶金產品。然而,家電與消費電子行業粉末冶金件技術門檻較低,各類中小廠商爭相進入,導致我國國內低端粉末冶金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國內競爭對手有揚州保來得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江蘇鷹球集團、深圳市日東科技、東睦股份(SH:)、博云新材(SZ:)、精研科技(SZ:)、天宜上佳(.SH)、天工國際(00826.HK) 等。
2020年,公司鎳帶產品較上年收入增加 581.85%,超過粉末冶金產品。
公司的的鎳及鎳合金帶主要用于制造鎳鉻、鎳氫、鋰電池,組合電池;應用于智能手機、電腦和電動工具、航天航空領域、軍工領域、造幣領域、新能源汽車行業。
下游客戶有深圳市瑞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市聯豐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市喜德利精密技術有限公司 等。
深圳市瑞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之時起就致力于新能源電池行業,為新能源電池行業提供金川集團高品質純鎳帶、三美集團鍍鎳鋼帶和國內外1N30牌號鋁帶,并且為客戶配套提供金屬帶材局部電鍍、不銹鋼鍍鎳、鍍錫等服務。具體產品有純鎳帶精密分條、動力電池匯流排、、18650電池鎳片、扭扭車電池鎳片、18650電池支架、18650電池連接片等。
深圳市聯豐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經營項目是汽車鋰電池組連接片、五金沖壓件、金屬制品、汽車電池組鎳片。
深圳市喜德利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含:一般經營項目是:鋰電池組連接片、五金沖壓件、金屬制品、電池組鎳片、電子材料、電器元件、新能源產品配件、鎳片、鎳帶、鋼帶、鍍鎳鋼帶等。
公司產品有電動工具鋰電池鎳片、汽車動力鋰電池鎳片(21700電池蓋帽、21700鎳片、動力多并多串專用鎳片)、儲能鋰電池鎳片(32650螺柱款電池鎳片、32650 32700鎳片)、鋰電池用銅鎳匯流排等。
2020年,公司的車用動力電池電極高密度鎳帶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預算7000萬,工程進度90%,但是投入金額還只有283萬,只占預算的29%。
可見,公司的鎳帶主要用于電動汽車內鋰電池用的連接片、銅鎳匯流排、動力多并多串專用鎳片等產品。
現有的鋰電池的電池組一般系通過普通的條形鎳帶實現將電芯單體的串并聯。鎳基導體材料主要為高性能鎳板帶材。該產品系以電解鎳為核心,經過熔煉、刨面、加熱、熱軋、退火、清刷、冷軋以及分剪包裝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厚度在 3mm 到 0.03mm 之間的具有良好導電特性的鎳板帶材。鎳基導體材料主要應用于鋰電池、鎳氫電池等二次電池產品中,作為導體為電池或電池組傳輸電力;此外,鎳基導體材料憑借其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質還被廣泛使用于紀念幣制造。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鉛、鎘等有毒金屬的使用日益受到限制,鋰電池逐漸成為代替傳統鉛酸電池和鎳鎘電池的主流二次電池。相應的導體材料也發展出鎳帶、銅帶、鋁帶、鋼鍍鎳、銅鍍鎳等不同的材質。鎳基導體材料以其穩定的金屬性逐步占據了負極極耳和連接片等電池關鍵配件的市場主導地位。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等鋰電池應用的快速發展,極耳、連接片作為鋰電池生產的必備部件,鎳基導體材料的需求將持續不斷增長。
國際方面的競爭對手有阿美特克、NEOMAX 株式會社、法國克拉爾工業貴金屬公司、德國德鎳股份有限公司、大同特殊鋼株式會社等。
我國從事鎳基導體材料制造的廠商較多,但業內生產規模較大、技術工藝較為成熟且業內口碑良好的企業較少。多數企業仍集中在低端產品市場,普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規模實力、產品質量以及交貨時間等無法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近年來,隨著該行業的發展和加工技術的進步,國內企業開始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在生產、管理、技術各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正在逐步取代進口產品。
公司的國內競爭對手有:
無錫市博力合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純鎳帶、純銅帶、不銹鋼帶等各種帶材,提供各種材質加工切割業務,可定制純鎳帶、銅帶及其他材料沖壓生產,軟性電路板( BUS)設計與生產;現擁有兩條純鎳帶生產線,年生產純鎳帶 400 噸。
宜興市廣翔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鎳合金帶、箔生產和銷售,年產鎳帶、箔約為 300 噸。
無錫市金楊新材料股份的子公司東楊新材(NQ:),主營業務為電池精密結構件及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為電池封裝殼體、安全閥與鎳基導體材料,主要客戶包括 LG 化學、 松下、三星 SDI、比亞迪(.SZ)等,目前正在申報創業板IPO。
2020年鎳帶收入為2.5億,2021年前三季度為2.7億。
遠航合金(NQ:),司生產制造精密鎳基帶、箔和精密異形件,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視電話等為代表的高端消費類電子產品、動力汽車電池、電動工具、儲能系統等提供精密鎳基原件,為造幣提供核心原材料。2020年鎳帶營收為4.8億,毛利率18.2%;2021上半年公司營收4.18億,目前正在申報北交所ipo。
可見,在下游鋰電池高漲需求推動下,國內幾個鎳帶企業近兩年營收和利潤實現的了高增長。
恒均科技(NQ:)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長141%,利潤增長150%,不過由于公司規模較小,當前營收為9850萬,利潤只有626萬。
2021年,公司擬擴建車用高純鎳帶材深加工及粉末冶金關鍵零部件生產線,新增產能有望提升公司業績。
【特別說明】文章中的數據和資料來自于公司財報、券商研報、行業報告、企業官網、、百度百科等公開資料,本人力求報告文章的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
文章中的信息或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人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